說重陽,道重陽,九月九日菊花黃;
賞菊花,登高望,遍插茱萸思念長;
斜陽里,雁幾行,佳音頻傳福無疆;
寄問候,訴衷腸,愿君如意又安康!
古代人們認為“重陽”是個大吉大利、值得慶賀的好日子。于是,把農歷九月初九定為“重陽節”。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被沿襲至今。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因此,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正因為此,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的重陽節又定為“老人節”。
人們在這一天,登高遠眺、宴請賓朋、賞菊喝酒、遍插茱萸,這些精彩的習俗延續至今,讓重陽節的魅力,經久不衰。
1、 登高
重陽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眺,心曠神怡。重陽登高的傳統來源于一個獨特的傳說。
東漢年間,汝南人桓景跟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家將有大禍臨頭,你必須立即回家,叫家人用茱萸系在臂上,舉家登高。果然,九月九日這天,桓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桓景家人聽師言而得幸免。從此以后,每年到了重陽節前夕,靠近山嶺的人家為免遭天禍,便紛紛登山避邪。久而久之,重陽登高的習俗便沿襲下來。
古人認為九九重陽已經是極限,在這一天“地氣”開始上升,“天氣”開始下降,所以要登高辟邪。而隨著時代發展,登高辟邪已經演變為登高賞秋。
2、敬老愛老
九九與“久久”諧音,意寓長長久久,所以在古代人民就在這一天祭祀先祖,照料老人。如今,這一天也被稱為老人節。
全國各地的人們組織起來,進行敬老愛老的活動。兒女回家陪伴老人,義工去養老院陪伴老人,組織秋游活動,登山健身,臨水玩樂,陪伴老人一起過節。
這一天也是壯族的“祝壽節”,這一天為年紀大的老人祝壽,祝愿他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3、賞菊
因為大部分的花都是春夏綻放,只有菊花,在深秋綻放,歷經寒霜而不敗。所以菊花被譽為花中君子,成為高潔傲岸的象征
而晉代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流傳千古,使得菊花被封為“花中隱士”。歷經千年,重陽節賞菊、詠菊成為文人墨客修身養性的重要活動。甚至少了菊花,重陽節便顯得不再完整。
4、飲菊花酒
陶淵明詩云“酒能祛百病,菊解制頹齡”。是說菊花酒可以祛除百病,延年益壽。
現代科學表明,菊花中含有“硒”元素,可以利氣血,抗衰老。不僅如此,菊花還能明目、降血壓,有減肥、補肝氣、安腸胃。加上九月九又是老人節,所以飲菊花酒,有對長輩長壽安康的祝愿。而菊花又有獨特的人文內涵,所以飲菊花酒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享受。
5、插茱萸
王維有詩: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是一種藥材,《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所以,重陽節插茱萸,其實是為了辟邪,和登高的緣由如出一轍。
古人認為茱萸可以辟邪消災,所以重陽節又叫“茱萸節”。在重陽節這天,人們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者放在衣服里,以此來辟邪消災。
6、思鄉
重陽節敬老愛老,是游子歸鄉孝親的時間。但是很多人在這一天,出于種種原因,不能回家,所以,重陽節又是思鄉的寄托。
深秋萬物凋零,落葉歸根,游子睹物思人,很容易引起感懷。身在異鄉,心懷故鄉,祈愿家鄉安樂,長輩健康。重陽登高,只能遠眺故鄉,遙敬一杯酒,聊以慰藉。
7、曬秋
重陽節也是收獲的季節。由于此時收獲較為集中,而南方很多地方沒有平地,所以家家戶戶都在窗臺、屋頂晾曬農作物。
登高遠望,整個村莊幾乎被糧食覆蓋,這就是曬秋。在江西婺源,每年的九月九都會舉辦盛大的“曬秋節”,各色的農作物擺在家家戶戶,整個鄉村都是一片豐收的盛景,人們載歌載舞,慶祝豐收,并祈愿來年五谷豐登。
8、放風箏
秋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最好時節。而重陽節的風箏,又以惠州最為著名。
在惠州民間,風箏制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重陽節這天,人們外出游玩,大人小孩一起放風箏,嬉戲玩耍,來沖淡秋日的蕭索。
9、吃糕
重陽登高辟邪,但是很多地方是平原,根本無高可登。于是人們就用“吃糕”代替“登高”。
重陽糕用料五花八門,菊糕、花糕、五色糕都有,制作方法或煎或蒸較為隨意。而有的地方的重陽糕則極為講究,要做成九層,還要再上面捏兩只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再插上小旗,代替茱萸,祈愿霉運走開。還有人用重陽糕搭在兒女額頭,祝愿子女百事登高。
重陽養生
秋冬季節對老人來說是“危機四伏”的兩季,此期間胃腸道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都處于高發期,因此,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未病先防”方為正道。
當心秋燥
燥為秋令,易傷津耗液;同時,秋季特別容易出現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鼻炎等,對于免疫力低下的老人更是如此。
應對秋燥,應少吃辛味的蔥、姜、蒜、椒等,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蔬菜和食品,以養肝氣。這個季節,喝粥可以減輕人的胃腸道負擔,對消化也有幫助。
另外,10月末至11月初是高血壓病發作的高峰期。有腦血管疾病的老人,除了注意保暖與補水之外,還要家中常備一些急救藥,睡覺時最好放在床頭,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
溫暖睡眠
睡眠是養生的重頭戲。秋季夜里涼風習習,很容易受到“賊風”侵襲。若“賊風”吹在熟睡者的頭面部,翌日清晨就會感覺偏頭痛;“賊風”吹在腹部,則會引發腹瀉;“賊風”吹在暴露于外的肢體,還會使肌肉處于緊張性收縮狀態。
因此,這個時節,入睡時一定要避風寒而臥。另外,秋季氣候干燥、風力大,汗液蒸發快,容易使人出現口干、咽燥、便秘、皮膚干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室內的濕度。
避免盲補
秋季是進補的時節,很多老人在此時“貼秋膘”。秋天進補要掌握適度的原則,選擇既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重點是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等。
前者如魚、瘦肉、鱉肉、烏骨雞、禽蛋、奶制品、豆類等;后者如藕、山藥、芡實、紅棗等。尤其是后者,不但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而且能調養脾胃,補而不膩,可謂一舉兩得。
由于老年人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
起居有常
換季時節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好不要打破原有的、已經形成習慣的、穩定的生活常規。
老年人骨質較脆,是骨關節病高發人群。如果家有老人要去登高,一定要提醒他們盡量避免長時間劇烈運動,注意保護骨關節的健康。
心情開朗
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花木凋零,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容易因景觸情,產生憂郁、煩躁、凄涼、垂暮之感。老年人情緒不暢,更會加速生理上的衰老速度,誘發多種疾病。子女們應多跟父母嘮嗑,多交流。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愿天下人珍惜光陰,充實人生,善待自己和身邊的人;愿天下父母,福壽康寧,平安度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