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雄關,自古以來是多民族文化共融的熱土。各民族文化璀璨如星,民間歌舞異彩紛呈。嘉峪關地蹦子,這一流傳千年的古老藝術形式,其歷史淵源可追溯至遠古時期的祈福或祭祀儀式。人們通過舞蹈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表達對自然的敬畏與對生活的希冀。隨著歲月的流逝,地蹦子逐漸演變成為一種集舞、戲于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成為當地人民群眾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嘉峪關地蹦子作為本土民間舞蹈的一種表演形式,基本動作如“黃龍纏腰”、“犀牛望月”、“三碰頭”等,旦角以“小顫步”表現活潑歡快的情緒,丑角則雙腿屈膝成“馬步半蹲”,憨態可掬,突出了詼諧風趣的喜劇風格。嘉峪關地蹦子還注重隊形變化與整體協調,形成了多達70余個隊形變化,使整個舞蹈表演層次分明、高潮迭起。
為了培養更多的地蹦子傳承人才,嘉峪關市文化館于2024年10月28日組織開展了傳習培訓班,邀請省級非遺項目“嘉峪關地蹦子”的代表性傳承人王克榮和楊玉忠二位老師親自授課,從地蹦子的角色組成、服飾、舞蹈動作到隊形變化等方面進行全面細致的講解與演示,市民藝術學校的學員們非常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通過學習實踐認真掌握地蹦子的基本舞步與表演技巧。
此次活動的開展,對于更好地挖掘、保護和傳承嘉峪關地蹦子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努力探尋非遺與現代生活融合的“連接點”,實現非遺守正創新背景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讓人民群眾更加充分享受非遺文化的藝術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