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碗席,全國各地都有,食材風格卻各個不相同。碗席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廣泛流行與酒泉地區農村家庭婚喪嫁娶、立房拜壽宴請親朋好友鄉里鄉親必備的席面。根據家庭生活條件經濟狀況及區域不同,分五碗席、八碗席、九碗席、十全席等,吃席講究禮儀,做桌要排輩分。
除拜壽不定季節外,每年秋收后村里人忙完一年的農活,正是雞肥豬胖、牛羊下山、糧食入倉的豐收時刻。從初冬到來年正月,父母親們開始為兒女們娶媳婦、嫁姑娘做準備,自然少不了請鄉下名廚和本村男女老少。婦女們廚下洗碗切菜,男人們殺豬宰羊,年輕人盤爐灶、借家什,長輩們主事訂章迎親戚。主家則拿出自己早已準備好的面筋、粉皮、粉條、豆腐、豆芽、蘿卜、土豆、油果子、燒殼子等自產的食材,再打上幾十斤散酒,擺上八仙桌,宴請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鄉里鄉親。
酒泉碗席傳承人楊國書走訪鄉間名廚,以本土傳統美食為基礎,挖掘整理出酒泉城鄉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婚喪嫁娶滿月月壽席面:五碗席、八碗席、十全席的精髓,保留傳統的碗席風格及烹調加工工藝流程,又搭配創新特色菜以及農家菜,返璞歸真,用慢火煨、燉、蒸、燒,使菜肴酥而不爛、口味濃厚不膩,選用酒泉本地自產的原材料合理搭配,精工細作,使其營養均衡,口味獨特。
碗席讓我們吃到了回憶中的美味,讓年輕的酒泉人吃到了前輩曾經吃過的酒席,同時也讓外地賓客嘗到了咱們酒泉的傳統美食,終結了酒泉二十年沒有本地傳統美食的歷史。
過去說:“九碗三行子,吃了跑趟子”,現在這句話變成了:“九碗三行子,吃了有面子”。